中国经济时报重磅推出专题特刊报道在我校召开的“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凯发k8国际
  • 校长信箱
  • 师生留言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中国经济时报重磅推出专题特刊报道在我校召开的“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凯发k8国际

编辑:祁星源 来源:宣传部 发布:2020-11-09 点击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博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对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为口岸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1月6日,由陕西省社科联主办、西安翻译学院社科联承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支持的陕西省社科界第十四届(2020)学术年会分场——“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陕西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陶绍卿,中国口岸协会秘书长曹增东,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宗宪,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田征作了大会主旨发言。我校执行董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智林,校党委书记、社科联主席李虎成出席并致辞,省社科联学会部二级调研员刘瑛,陕西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副主任张东升,省、市政府口岸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代表,省口岸协会领导,省内兄弟高校社科联代表,省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等约300人参加。本次论坛一经召开,引起业界人士纷纷关注,今日11月9日出版的《中国经济时报》重磅推出专题特刊,报道在我校召开的“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现将文章原文转载,以飨读者。

11月6日,在层林尽染的翠华山下,在逶迤清亮的太乙河畔,西安翻译学院诚邀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教师同行、行业企业精英莅临陕西省社科界第十四届(2020)学术年会分场——“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盛会,“译”起碰撞“畅通双循环大通道,构建新模式新格局”的发展思路,以期为陕西建设口岸经济提供智力支撑。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对外开放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71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2年来,口岸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国际合作、经贸发展、人员往来、对外交流,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博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对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为口岸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在研究陕西省口岸经济方面,西安翻译学院走在了前面。早在2017年5月,西安翻译学院就开始就“陕西口岸经济发展”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年10月成立西安翻译学院校级“陕西口岸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王利晓博士担任协同创新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口岸经济发展相关研究。3年多来,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报告8份,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一带一路”背景下服务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丛书一套共9本。

西安翻译学院此次举办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在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西安翻译学院对口岸经济的进一步研究。

航空和中欧班列是陕西口岸经济的重要抓手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是陕西口岸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就最显著、开放型经济成效最明显的一个时期。

过去的5年,围绕培育做大口岸经济新动能,陕西省重点抓了以下九项工作:抓口岸功能配套、抓口岸联动机制建设、抓大通关便利化、抓关中陕南陕北口岸经济协同、抓国内口岸协作、抓综合保税区建设、抓中欧班列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抓口岸队伍建设,以及抓平安口岸、效能口岸、智慧口岸、法治口岸建设。

其中,航空口岸建设和中欧班列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6年,《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结合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加快内陆地区口岸开放、合理增加内陆地区口岸数量。陕西省经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口岸有1个,即西安航空口岸。与部分内陆城市相比,陕西开放口岸数量算是少的,更不能与沿边、沿海城市口岸数量相比。

近年来,陕西大力加强航空口岸建设,积极打造竞争力强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集成商在口岸设立营运基地或分拨中心,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运输合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区,大力引进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数据显示,201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总量达4722.1万人次、货邮总量38.19万吨、国际旅客吞吐量292.25万人次、国际货邮量5.05万吨。

未来,陕西还将高标准建设航空口岸,包括继续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向西开放、构建中转枢纽、构建内联外通的口岸网络等。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明确指出,开放不足是制约陕西发展的一大因素,要求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口岸建设发展、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记者了解到,2013年11月28日,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西安铁路口岸始发的中亚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首发开行。7年来,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至中亚、欧洲的15条干线,覆盖丝路沿线35个国家和地区,铁路口岸逐步建立起连接东南亚、东盟、东北亚等国家之间的铁路运输动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中欧班列“长安号”更好地保障了国际供应链,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载体,西安口岸也逐步成为全国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截至2020年10月18日,陕西中欧班列“长安号”2020年开行达到3004列,是2019年同期的1.8倍,国际间运送货物总量达到230.9万吨,是2019年同期的1.5倍,重箱率100%。

在“十四五”期间,陕西将继续高效能建设铁路口岸,高起点建设集结中心、提高中欧班列运行效益、提升省内配套能力。

虚拟港:口岸概念的延伸

中午12时,由日本大阪出发的nh155航班飞抵上海浦东机场;15时,机场理货完毕;16时,货物中转手续办好;17时,卡车从浦东机场出发;20时30分,货物抵达苏州物流中心的虚拟空港;21时,电子配件运到园区一家外企的流水线上。对于没有机场的苏州,虚拟空港早就应运而生。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田征在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发言时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口岸的概念也要延伸。现在的港口不光是在海运当中或者铁路的边境车站或者空运的机场,还要有虚拟港的概念,陕西其他城市可以向苏州学习虚拟空港的相关经验,促进口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跨境电商也是口岸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9月16日,陕西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产业园开园仪式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举行,该产业园占地面积10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74454平方米,总投资额5.07亿元人民币,产业园一期建设有海关集中查验中心、陕西国际快件公共监管中心、跨境电商直购通关中心等。

田征认为,在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跨境电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虽然出台了一个跨境电商综合税,但是实施起来有些弹性的空间,预计跨境电商会发展非常快,海关的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空间。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社科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搭建平台,凝聚团队力量,逐渐在口岸经济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成果和经验。继去年承办全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分场后,今年再次承办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场活动陕西口岸经济发展论坛,此次论坛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赞誉。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崔智林在此次论坛上表示,为了助推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西安翻译学院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口岸研究工作,进一步整合口岸经济研究力量,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紧紧围绕陕西“一带一路”五大中心的建设方案,深入开展航空、铁路口岸的产业集群、口岸物流跨境电商、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等方面研究,以陕西为重点辐射带动西北、联动“一带一路”国家口岸平台、国际口岸通道、构建跨境口岸联盟,形成国际化的口岸协同机制,促进贸易一体化的新格局,为陕西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智力支撑,同时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贡献。

陕西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陶绍卿:

“十四五”陕西省口岸经济将发力由量向质转变

“‘十三五’期间陕西口岸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令人欣喜的量的增长,‘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推动实现质的提升,陕西省将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保障,目前已经成立了陕西省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在项目、工程和资金多方面给予支持。”陕西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陶绍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陕西省口岸经济至今已有38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十三五”期间是陕西口岸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就最显著、开放型经济成效最明显的一个时期。

陶绍卿表示,当前陕西省的口岸体系初步形成;口岸监管效能明显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成为全国第七;中欧班列长安号班列数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综合保税区已成为陕西外贸的重要支撑力量。与此同时,陕西省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表现在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清理规范口岸收费,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形成区域口岸合作新格局。

陶绍卿认为,“十三五”陕西省口岸发展成就为“十四五”口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依然面临一定挑战,比如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跨境投资贸易风险和压力并存,全省综合保税区发展不均衡等。

陶绍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开放不足已经成为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要破题开放,加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建设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现已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共识。这既是当前陕西省口岸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未来最大的发展空间。

他坦言,在综合保税区上,虽然陕西占比相对较高,但是在口岸开放上,数量很少。未来陕西要在质量、效益、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方面下足功夫。

当前,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为陕西省口岸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政策支撑,口岸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陶绍卿透露,“十四五”期间,陕西将在高标准建设航空口岸、高效能建设铁路口岸、高标准建设陕西电子口岸、推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丰富口岸功能、大力培养高素质口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发力。

中国口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曹增东:

发展陕西省口岸经济应加强口岸建设与完善口岸功能

陕西是中国西北的门户,也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部、西南的交通枢纽,位置条件较优。未来如何发展陕西省口岸经济?中国口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曹增东在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20)学术年会上建议,应当从国家战略、政策指导、口岸软硬环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陕西省口岸经济。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口岸共有312个,其中,陕西省只有1个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开放口岸,即西安航空口岸。与部分内陆城市相比,陕西开放口岸数量算是少的,更不能与沿边、沿海城市口岸数量相比。

对此,曹增东认为,航空口岸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应重点强化航空口岸建设。要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支撑,推进各地市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建设高效、便捷、完备的航空口岸保障和服务体系,大力拓展国际客运货运航线,发展临空产业经济,促进航空物流快速持续发展;推进铁路口岸建设,以中欧班列为契机,聚合国内优质资源,积极扩大大宗商品进口,形成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大宗商品集散、分拨、交易基地。同时,对接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通腹地与沿海的“黄金水道”,加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经贸往来和国际陆港建设,并在铁水联运开展更深层的合作,进而推动西北地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

曹增东表示,在国家战略方面,还要在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以政策为引导,打造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政策指导方面,加快通关速度,促进贸易便利化;在口岸软硬件建设方面,加强智慧口岸建设、国际陆港建设、综保区建设以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并不断完善各类口岸功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动地方人才管理机构与全国学术机构、人才培养单位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争取外国留学生和出国留学生到当地就业,采取人员培养和引进海外或国内优秀经贸人才相结合的方式,为扩大外贸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帮助,加快实现陕西外经贸的转型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冯宗宪教授:

陕西要建设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欧亚贸易陆海大通道

近些年,西北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总体上依然是对外开放的洼地。当前,西北地区如何在“十四五”期间扩大对外开放是颇受外界关注的焦点。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而对外贸易仅占全国的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7.6%和7.7%。因为缺乏现代交通枢纽和开放的理念,所以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待时日。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专家冯宗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西北地区在全国对外开放与安全的格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西北开发、开放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冯宗宪坦言,长期以来,西北地区资源性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已深深融入国内大循环中,而对外开放则是突出短板,陕西应尽快构建完善国际贸易大通道,突破胡焕庸线的约束,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带动西北地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他指出,进入“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阶段应进一步看到陕西对外大通道的重要战略地位,并高度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以及在西北开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冯宗宪认为,作为地处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的陕西省,需要形成新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努力将陕西打造成为欧亚大陆贸易陆海联动的核心枢纽、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

冯宗宪指出,未来应当从六个方面着手,包括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和规则制度型协调发展;把重要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拓展国际贸易大通道——形成门户枢纽 口岸经济新空间;更加主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速大通道经济的制度解构与重构、创新,构建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实施区域多层次枢纽——国际枢纽、国家级枢纽、区域层级枢纽经济梯度差异化发展,加速形成要素集成、扩展通道产业功能;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分享到:
网站地图